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今日蓬江 > 蓬江旅游

葵尾路——昔日光景已不復,今有新事煥再生

字體:[大] [中] [小]

微信圖片_20230406161956.png

葵尾路,上了年紀的江門人都知道它以其葵扇、葵藤等山貨制品著稱。曾經,葵尾路一帶的老街,更是江門民國時期最重要商業地位的“CBD”。

但翻閱江門市志和一些史書時,卻發現葵尾路的資料并不多。關于這條老街的記載,僅有寥寥數語,甚至連其興起不知何年

隔著歲月厚厚的帷幕,我們無可過多揣測。只是,從只言片語中,仍可以窺得葵尾路有過繁華,使人總不禁聯想——從前的葵尾路,到底是一個什么地方,有著怎樣的光景?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051.png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054.jpg

葵尾路——東西走向,東入口略帶彎曲,與上步路“丁”字相交;西接太平路,南與塘步路相交,是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最短的一條街道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057.jpg

圖源于網絡-籮筐

《江門市志》記載:民國期間,江門的山貨行業是一個較大行業,葵尾路、竹椅街一帶是西江、北江和鄰近各縣的竹、麻、草、棕等山貨產品的集散地。[1]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03.jp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06.jpg

圖源于昵圖網-草帽、竹掃把


或許,許多年輕一代不大清楚,其實「山貨」以藤、草、竹、麻、木等物料的制品,如草帽、掃把、蒸籠、竹籮、葵扇......堅實耐用,非常適合南方悶熱潮濕的氣候使用。

在從前,深得許多百姓人家的喜愛,是嶺南地區居家必備之物。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08.jpg

隨著山貨持續的興旺,這些竹藤棕草的山貨商店,在葵尾路繼踵而至,演繹繁華。其中公興、六和都是有名的大商號。

銷路相當暢旺,不僅在本地市場廣受百姓歡迎,更是源源不斷地銷往新會、臺山、開平、恩平、水東、陽江、梅蒙、陽春、中山及香港、澳門等多地[2]。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11.png

截圖于《江門市志》

據史載,新中國成立初期,江門手工業生產的光油雨帽、竹參、竹算、掃把以及肇慶、高要等地的草包(蒲包)已成為大宗商品。[3]

1957年,光油雨帽銷售3.90萬件,草包銷售28.30萬個。

1960-1969年,雨帽年均銷售10.20萬件,其中出口1.20萬件;草包6.36萬個;竹算10.70萬個。

1970-1975年,雨帽旺銷,年均銷售15.30萬件。

1977年,市供銷合作企業的山貨類商品銷售總值達207.50萬元。

1987年,市供銷合作企業山貨類商品純銷總值僅有42 萬元。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14.jpg

之后,因肇慶、高要等地減少種植水草,草包調入量相應減少,加上塑料制品空調風扇等用品的興起,麻繩、葵扇等藤器制品的山貨市場逐漸萎縮,購銷量也逐年下降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17.jp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20.jpg

彼時頭腦靈活的商人們“看風扯帆”,紛紛開始轉型。葵尾路也從傳統的山貨、葵扇及葵藤市場,變成了布藝面料一條街

如今,騎樓下目之所及的店鋪大多從事服裝、窗簾的批發和制作。往日山貨暢銷的繁華景象,在時代的洪流裹挾下蕩然無存,最終化為史書中的寥寥幾行筆墨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23.png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25.png

葵尾路37號(左)

在仔細翻閱葵尾路有限歷史資料時,發現這里還隱匿著一段獨特歷史。 

“一九四二年春,張肖白、王淑賢在江門葵尾路開設診所,每星期還到外海為群眾診癥兩次。”

“一九四六年年初,王淑賢等也回醫院工作,葵尾路醫務所改為仁濟醫院門診部。”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28.jpg

圖源于C加家-張肖白塑像(位于江門市中心醫院)

*張肖白——  

是十九世紀中期第一批北美移民潮中,

第一代華人在北美生育的第一代華僑,

是第一位畢業于多倫多大學的中國人,

第一位加拿大籍華人醫師。

于1923年11月被加拿大教會委派來到江門,

服務于江門仁濟醫院(江門中心醫院前身)。


1942年,抗戰期間,張肖白拒絕為日軍服務并離開了醫院。之后,為了繼續開診和方便生活,張肖白與王淑賢等人決定將各自的“傍身錢”全部拿出來,共同出資在葵尾路29號(現為葵尾路37號)買下一間三層的臨街商鋪,開設私人診所,繼續接診各類病人

此外,每周還會背起藥箱和一些便攜的醫療設備定期步行至新會、江海、鶴山、斗門等各鄉鎮開診,為處于水深火熱的五邑百姓們提供治病服務。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34.jpg

圖源于C加家-2018年的“張肖白 王淑賢”字樣未被遮擋


當時,為了避免日偽的干擾,張肖白等人并沒有大肆聲張,只是在二樓外墻上書寫著“張肖白、王淑賢”兩人的名字,對外宣稱亦是如此。

那會兒,江門正處于前遭特大洪災,后又逢大旱,鄉民雪上加霜,病人激增。

一生踐行醫者仁心的張肖白,心中十分不忍百姓貧苦交迫。于是,她日間診所看病,夜間外出開診,每每將病號全部看完后,才摸黑步行返回江門。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37.jpg

“張肖白 王淑賢”六字現已被商業招牌遮擋

隨歷史而行,尋歲月痕跡。然而,當我們來到葵尾路37號的時候,“張肖白 王淑賢”六字已被其他商業招牌遮擋,只能從招牌下方的空隙,仔細觀察良久才得以辨認。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39.pn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42.jp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45.jpg

昔日光景已不復,眼下舊景仍猶在。它素簡、老舊,像是刻滿了時代痕跡的老朽。但很幸運,葵尾路還「活著」并活出另一番新風情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48.jpg

憑借自身地段建筑的獨特性和歷史韻味,這一帶成為《誤殺2》等院線電影的取景地

后來,在2022年初,沉寂一時的葵尾路迎來了重新改造,利用其百年騎樓的建筑特色,搖身一變,成為一條極具東南亞風格“老街場美食街”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50.jp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53.jpg微信圖片_20230406162156.jpg

此次改造中,葵尾路并無一味的拆除重建,而是延續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建筑風貌,巧妙融合東南亞風情,保留大量的老店鋪,選擇以流動攤販為主的方式,實現保留人間煙火氣的同時,也煥新街區商貌

微信圖片_20230406162200.jpg

平和的市井之間,

陽光溫柔地灑在這半日的慵懶里,

眼前來來往往的腳步聲聲不息

人文歷史商業活動附麗

能成為葵尾路再度活躍生機

引用文獻:

[1][2][3]《江門市志》第十九卷-第三章-經營商品

參考資料:

1.《江門市志》

2.《江門老城》

3.公眾號“C加家”.《葵尾路,與清末江門庚子反洋教案遺址》

4.公眾號“江門市中心醫院”.《圖說院史⑤丨尋找葵尾路37號以及遺忘的診所》

因翻查資料有限,可能仍有未盡之處,歡迎指正。

感謝熱愛江門這片土地的你們。


(來源:蓬江發布)

相關附件:

蓬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