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今日蓬江 > 蓬江旅游

杜阮涼瓜“綠”動灣區

字體:[大] [中] [小]

640.gif


江門,一座被山海與煙火浸潤的嶺南僑鄉,正以“百千萬工程”為筆,繪就農文旅融合的斑斕畫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江門坐擁16個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的醇香、杜阮涼瓜的清冽、潭碧冬瓜的爽脆,與四季輪轉的鮮果交織成一張“舌尖上的江門”地圖。從夏日的荔枝紅到秋日的柑橘黃,從僑鄉古村的炊煙到果園枝頭的歡笑,每一顆果實都承載著土地的饋贈,每一條線路都串聯起文旅的詩行。


為讓更多人感受這份“從枝頭到舌尖”的鮮活,本報推出“隨果游江門”欄目,以“一果一線路”為引,帶您解鎖“采摘+文旅”的爆款玩法。這不僅是一場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農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


當《三餐四季》的鏡頭掠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煙火人間,一道清爽的豆豉炒涼瓜定格了觀眾的視線——翡翠般的瓜肉裹著豉香,清苦與鮮咸在舌尖碰撞,恰似嶺南人“苦盡甘來”的人生哲學。


此刻,鏡頭外,蓬江區杜阮鎮上巷村的4萬多平方米連片涼瓜大棚內,一顆顆胖乎乎的涼瓜正在藤蔓間“酣睡”,翠綠表皮泛著珍珠般的光澤,等待被賦予新的使命。


“隨果游江門”欄目首期踏著瓜熟蒂落的節奏,走進這片被“百千萬工程”浸潤的涼瓜田。如今,杜阮涼瓜正以“文旅IP”之姿,撬動鄉村振興的甜蜜杠桿。從大棚采摘到涼瓜宴,從非遺工坊到研學博覽館,這個瓜的蛻變,藏著土地與人文共生的密碼。


640.png

江門日報記者 龔靜/攝


采摘

大棚采瓜樂無窮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照耀在杜阮鎮上巷村的涼瓜種植大棚上時,瓜農們已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他們穿梭在翠綠的藤蔓間,精心挑選著成熟的涼瓜,每一顆都承載著豐收的希望。早上10點后,大棚內也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采瓜人”——來自周邊城市的游客們。


“小心點摘,別碰壞了藤蔓!”種植戶笑著提醒一位正踮腳摘瓜的游客。游客們提著果籃,興奮地穿梭在藤蔓間,手指輕輕撥開寬大的涼瓜葉,露出底下藏著的“綠寶石”。“你看這個,多漂亮!”來自廣州的游客陳女士興奮地向同伴展示她的戰利品——一個表皮泛著油亮光澤、個頭飽滿的涼瓜,“聽說這里的涼瓜是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肉厚脆甜,我一定要多摘點帶回去給家人嘗嘗!”


上巷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介紹,與其他涼瓜不一樣,杜阮涼瓜體形肥大,平頂粒粗,又叫“雷公早”,肉厚色綠,味道回甘,爽脆無渣。杜阮種植與食用涼瓜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經過數代人的培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菜蔬品牌,并形成一套具有杜阮特色的涼瓜民俗文化。


黃梅芳介紹,今年是上巷村推廣大棚種植的第三年,大棚內的控溫、滴灌、育苗、病蟲防治等技術已越發成熟。智能監控系統的引入,更是讓瓜農們能夠實時觀察涼瓜的長勢情況,確保每一個涼瓜都能以最佳狀態上市。大棚相較傳統種植產量提升約50%,今年的涼瓜繼續保持每公斤32元的價格,省內可實現今日訂、次日達。自4月底上市以來,市場反響熱烈,主要銷往廣州、深圳、湛江等地。


線上直播帶貨的興起,則為涼瓜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黃梅芳與村干部們化身“帶貨主播”,在鏡頭前熱情地介紹著涼瓜的特點與優勢,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與下單。


研學

博覽館里探瓜史


除了親手采摘杜阮涼瓜外,游客還可以到新增的研學點——涼瓜博覽館,了解杜阮涼瓜的前世今生。這座位于涼瓜大棚旁的博覽館,約340平方米,主要以墻繪的形式分板塊展示杜阮涼瓜的歷史大事記、種植生長知識、產業鏈發展情況等。


走進涼瓜博覽館,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涼瓜種植歷史悠久的年代。墻上展示的是杜阮涼瓜從明朝至今的大事記,2013年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輝煌時刻,2023年組建產業鏈黨委的創新舉措……每一幅畫面都訴說著涼瓜與上巷村的不解之緣。屋頂的圓盤以二十四節氣為刻度,生動展示了杜阮涼瓜一年三熟的場景,讓游客們對涼瓜的生長周期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我們建設這個博覽館,就是為了讓游客們更直觀地了解涼瓜的歷史和文化。”黃梅芳表示,在6月初的周末,涼瓜博物館一天就接待了8個旅游團,有來自香港、廣州、廣西等地的游客。自涼瓜博覽館開放以來,不僅為游客們提供了一個了解涼瓜文化的窗口,更成為上巷村鄉村研學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游客們在這里,既能體驗農耕的樂趣,又能增長知識,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


“這個博覽館真的太棒了!”一位帶著孩子的游客在接受采訪時興奮地說,“孩子在這里學到很多關于涼瓜的知識,還親手觸摸了涼瓜的模型,感覺非常有趣,而且這里的環境也很好,很適合親子游。”


美食

涼瓜甜品花樣多


在上巷村的富民工坊內,一股清新的涼瓜香氣撲鼻而來。這里,是涼瓜甜品茶飲的創新基地。繼去年6月開業以來,富民工坊已先后推出了涼瓜蛋撻、涼瓜千層糕、涼瓜凍檸茶、涼瓜冰淇淋等60多款周邊甜品茶飲,深受游客們的喜愛。


“我特別喜歡這里的涼瓜凍檸茶。”游客陳女士在品嘗后表示,“涼瓜的清香和檸檬的酸甜完美結合,喝起來非常清爽。這里的甜品都是用新鮮的涼瓜制作的,感覺很健康。”


640.jpg

涼瓜蛋撻 圖/杜阮鎮

640.jpg

而今年,富民工坊又研制出了涼瓜古早卷、涼瓜咸煎餅、涼瓜湯料包、涼瓜面等新品,讓游客們有了更多的選擇。除了線下門店外,工坊還上線了美團外賣平臺、微信小程序,方便游客們隨時隨地下單購買。此外,工坊還多次走進展會、廣場、社區等參與攤位展銷活動,進一步拓寬了銷售渠道。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富民工坊聘請了十多名婦女村民前來幫忙。她們在這里找到了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的夢想。妙姨是工坊團隊的其中一員,她每天一早到店,經常忙到傍晚。她說:“有旅游團預約到店的日子,得更早準備好甜品茶飲。”雖然工作辛苦,但看到游客們滿意的笑容,她覺得一切都值得。


在富民工坊隔壁,新建的富民湯館也即將開業。上巷村計劃聘請專業餐飲機構進駐運營,收益約定分成。這將為游客們提供更多的餐飲選擇,也將進一步推動上巷村的農文旅產業發展。


在杜阮鎮上巷村,涼瓜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一種共同富裕的象征。從田間大棚的采摘到涼瓜博覽館的研學熱潮,再到富民工坊內新款涼瓜甜品茶飲的誘人香氣,杜阮涼瓜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引領著上巷村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小貼士


如何挑選好涼瓜?


如何才能挑到一個品質上乘的杜阮涼瓜?種植戶教大家“三看一摸法”,帶你解鎖挑瓜秘籍。


看顏色:青綠帶霜(自然成熟標志,非人工打蠟)。


看形狀:瓜體短圓、瘤狀凸起明顯(杜阮涼瓜特有“雷公鑿”形狀)。


看重量:單瓜重約500—750克(過輕未熟,過重易空心)。


摸硬度:指壓有彈性(過軟可能過熟)。


來源:蓬江發布


相關附件:

蓬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