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第17屆臺交會特別報道:兩岸貿易中心總部今日揭牌
——市商務局六大舉措加快建設步伐,14家臺商協會企業先行入駐
關鍵詞
兩岸互通
廈門是臺商主要聚集區,臺資企業超過4000家,工業產值占比超四成;其次,廈門對臺貿易份額突出,臺灣是廈門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市場,廈臺貿易額約占全省的2/3;第三,涉臺專業市場輻射力強,廈漳泉地區涉臺專業市場超過20個,廈門已成為臺灣水果、酒類、圖書、大米等4項商品在大陸的最大集散地
三個中心
兩岸貿易中心將攜手兩岸及全球貿易主體,爭取和用好用足各類貿易政策,在市場準入和貿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試,著力打造貿易體制創新實驗區和兩岸國際貿易合作示范區,做大做強國際貿易,從而推動臺灣商品大陸營銷中心、區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服務貿易商大陸服務中心這‘三個中心’愿景的實現
六大舉措
市商務局將著力推進六大舉措,加快建設兩岸貿易中心。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二是加快中心總部建設步伐。三是加快涉臺專業市場整合。四是整合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促進機制,積極幫助企業爭取各類經營資質。五是制訂出臺扶持政策,重點做好對入駐中心企業的租金補貼和對特色商品進口的扶持。六是全面展開招商推介工作。
商務集群在此匯聚,兩岸同胞共同關注。今日,在廈門國際航運中心,伴隨著作為我市貫徹落實綜合配套改革的重大平臺載體之一“兩岸貿易中心”總部的揭牌運營,兩岸貿易中心建設也撩起神秘面紗,以傲人的姿態出現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格局中。
未來,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兩岸貿易中心將打造成為集商品、服務、技術、信息及金融支付于一身的綜合性平臺,為入駐兩岸貿易中心的臺灣商協會、企業提供展示、推介、洽談、會議、企業掛牌注冊、商務服務等公共服務及商務配套。
A廈臺兩地一水隔,貿易互通多盛景
在廈門,有著“臺灣”招牌的市場可謂屢見不鮮。從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到中埔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從鷺江道附近的臺灣小吃一條街到遍地開花的閩臺特色商品店……廈門的街頭巷尾處處展現著帶有閩臺風味的兩岸貿易。
“廈臺兩地一水相隔,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廈門經濟特區更是因臺而設。特區建設32年來,廈門在發展兩岸經貿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貿成果,具備建設兩岸貿易中心的雄厚基礎。”廈門市商務局局長陳李升介紹,首先,廈門是臺商主要聚集區,臺資企業超過4000家,工業產值占比超四成;其次,廈門對臺貿易份額突出,臺灣是廈門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市場,廈臺貿易額約占全省的2/3;第三,涉臺專業市場輻射力強,廈漳泉地區涉臺專業市場超過20個,廈門已成為臺灣水果、酒類、圖書、大米等4項商品在大陸的最大集散地。
B高瞻遠矚謀新篇,先行先試惠兩岸
“建設兩岸貿易中心,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廈門先行先試的重大使命。對于促進兩岸雙贏、惠及兩岸企業,對于更好地發揮廈門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作用,對于提升我市開放型經濟整體發展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又好又快地推動兩岸貿易中心的建設和發展。”陳李升表示。
記者了解到,去年10月以來,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從戰略發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設“兩岸貿易中心”的戰略部署,并將其納入貫徹落實綜合配套改革“一區三中心”核心項目,旨在通過在兩岸國際貿易方面的一系列先行先試,深化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做大做強廈門開放型經濟。同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推進兩岸貿易中心建設。目前,各項工作已取得顯著進展:確立了目標定位和總體發展思路,開展了總體規劃方案的編制,啟動了中心總部的建設,完成了專業市場的調查摸底,開展了前期招商推介等等。
立足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按照“高起點、快啟動、早見效”的要求,各相關部門密集走訪臺灣商協會、駐廈聯絡中心、貿易進出口行業商會、兩岸三地知名企業、臺灣駐大陸總部型企業、臺灣官方或權威媒體駐廈辦事處等機構,并展開多方洽談,在各方的努力下,一批兩岸知名機構表達了強烈的入駐意愿。目前,已有14家臺灣社團和企業確定入駐。
C立足象嶼保稅區,助推經貿促轉型
廈門經濟特區32年的發展歷程中,象嶼保稅區始終是廈門經濟特區的 “先行者”,它被人們形象地比喻成“特區中的特區”,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起著強有力的“助推器”作用,探索出了一條中國式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道路。這一次,歷史的目光再一次投向象嶼保稅區。
象嶼保稅區是對臺而設的,它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橋頭堡”,發揮毗鄰臺灣、金門、澎湖的區位優勢和“境內關外”的政策優勢,先行先試與海峽東岸發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一直是臺商投資海西的聚集地、大陸惠臺政策的先行地和對臺貿易的重要口岸。
作為保稅區最典型的公共服務平臺——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已經形成完備的針對進出口貿易的公共服務能力,而此次揭牌運營的兩岸貿易中心一期總部,更是有272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區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務和商務配套。不僅如此,即將在航運中心周邊地塊開發的18萬平方米的項目二期,將更好地利用保稅區已經形成的貿易要素,來推動整體的兩岸貿易發展。
D三個中心鋪愿景,六大舉措推建設
對正在貫徹落實綜合配套改革的廈門而言,對臺先行先試領域寬廣。除了在金融、航運、貿易、服務等領域已經開展的眾多先行先試政策,兩岸貿易中心該如何立足?
“兩岸貿易中心將攜手兩岸及全球貿易主體,爭取和用好用足各類貿易政策,在市場準入和貿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試,著力打造貿易體制創新實驗區和兩岸國際貿易合作示范區,做大做強國際貿易,從而推動臺灣商品大陸營銷中心、區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服務貿易商大陸服務中心這‘三個中心’愿景的實現。”陳李升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一愿景,市商務局將著力推進六大舉措,加快建設兩岸貿易中心。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重點放在ECFA的后續談判單項協議的兩岸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協議的各項先行先試政策,確保入圍ECFA試點城市。二是加快中心總部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兩岸貿易中心運營方案;加快總部二期的設計方案,爭取5 月完成概念性設計。 三是加快涉臺專業市場整合。以廈漳泉同城化建設為依托,整合泉漳地區的涉臺專業市場,同時從“兩岸”的角度出發,將與廈門交易額大的金門地區專業市場也納入。四是整合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促進機制,積極幫助企業爭取各類經營資質。五是制訂出臺扶持政策,重點做好對入駐中心企業的租金補貼和對特色商品進口的扶持。六是全面展開招商推介工作。制定并實施項目市場推廣計劃,以“中心”為項目推廣主體,努力吸引一批貿易商、廠商、社團入駐,尤其重點拓展臺灣重要商會社團入駐。(廈門日報記者崔昊 藍碧霞)
》》》聲音:
象嶼保稅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林樹溪:
發揮“疊加優勢” 著力平臺建設
早在1995年9月,象嶼保稅區就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商品交易博覽會,開創了由海峽兩岸機構共同主辦綜合性大型展覽會的先河。接連兩屆的“海博會”,為日后廈門每年一屆的“臺交會”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近年來,保稅區管委會與臺中自由貿易港區簽定合作備忘錄;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改擴建工程——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投入運營;保稅區與臺灣農漁協會等機構和企業合作,建設兩岸農水產品交易中心;與臺灣中研院兩岸冷鏈物流聯盟合作,推進兩岸唯一航空冷鏈物流試點項目——萬翔冷鏈物流中心建設,兩岸商貿交流合作更加深入。與此同時,廈門東渡港區每周航班達到50多個,覆蓋了高雄、臺中、基隆港,成為東南沿海對臺直航主要口岸。
發展對臺經貿交流合作是象嶼保稅區的使命責任。此次,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兩岸貿易中心總部設于象嶼保稅區,這是對象嶼保稅區工作的充分肯定和信任。象嶼保稅區決不辜負市委市政府和廈門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充分發揮對臺區位和保稅政策的疊加優勢,在通關便利化、市場準入、稅收優惠、配額支持等方面爭取開展先行先試,著力平臺建設,努力打造“兩岸貿易中心”。(廈門日報記者崔昊)
象嶼集團董事長王龍雛:
整合兩岸流通服務業 拓展全球市場
象嶼集團作為象嶼保稅區、廈門現代物流園區、廈門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的開發、運營、服務商,陪伴保稅區成長20年。一直以來,象嶼集團都將促進保稅區的持續發展,推動保稅區產業轉型、實現區域經濟增長視為集團的使命和責任,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遵循政府目標與市場規律相契合的原則,抓住政府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的需求,配合象嶼保稅區管委會成功打造了國際航運中心、象嶼物流配送中心、大嶝小鎮等一個又一個公共平臺,通過公共平臺實現了對社會資源的整合,創新公共服務能力,獲得了政府社會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的雙贏。
這些年,象嶼集團開發建設大嶝小鎮,在延伸對臺灣商貿業的服務的過程中,對于臺灣商協會如何服務會員,對臺灣企業進入大陸市場的迫切,對臺灣商品以及臺灣整個流通能力、貿易能力都比較了解。市委市政府將兩岸貿易中心項目交給象嶼集團來運營,是對象嶼集團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公共服務能力的肯定和認可。我們也期望通過兩岸貿易中心這個平臺進一步提升象嶼集團服務兩岸的能力;通過推動兩岸商品貿易,依托大陸資源優勢、發展機會和臺灣的服務優勢、行銷全球的經驗,實現兩岸流通服務業的整合,進而拓展全球市場。
兩岸貿易中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商貿綜合體,它更是一個商貿發展的促進平臺,我們在未來的運營中將推動所有入駐企業做為一個整體來拓展市場、抱團發展。我們也會通過兩岸貿易中心進一步整合廈門市關于商貿領域的優惠政策,共同推動商貿政策的提升;目前象嶼集團還承擔了網絡虛擬平臺——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研發建設,我們相信它有能力聚集高能級、有活力的兩岸乃至全球貿易主體,打造出國際一流的全球化商貿載體,實現兩岸經貿的共贏。(廈門日報記者藍碧霞)
》》》訪談:
首批入駐樂當“探路者”
臺北市商業會秘書長陳四郎談兩岸經貿往來
“這一二十年來,兩岸積極排除一些非經濟型的障礙,經貿往來去的了很大的成果,而當下的時刻便是最好的歷史機遇。”臺北市商業會作為首批入駐兩岸貿易中心的14家臺灣商協會之一,秘書長陳四郎高度評價當前的兩岸經貿往來。他表示,近幾年的兩岸貿易特別是祖國大陸對臺灣的貿易逆差,已成為支撐臺灣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柱。“而當前,兩岸經貿關系已走到了一個關鍵拐點,繼續深化和擴大兩岸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必然是大勢所趨。”陳四郎說。
陳四郎表示,“非常感謝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臺北商業會對此感到高興和期待。大陸如今已擁有現代化的服務及完備的軟硬件設施,有許多值得臺灣借鑒學習的地方。今后將有許多兩岸商務會談、對接等在這里進行,我們也希望,這個‘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能在推動兩岸金融、航運、會展業、電子商務、物流等方面的合作,發揮出實實在在的功能和作用。”
他認為,屆時如果兩岸在快速通關、檢驗方面能相互提供便利、能有相關的積極政策時,企業入駐的意愿將會很大。“兩岸貿易中心對臺北商業會乃至全臺灣的業界都意義重大。今天我們作為先行的‘探路者’,將認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同時提出一些建議。我們也期待政府能在政策上有所‘松綁’,開辟更多‘綠色通道’。貿易是雙向的,兩岸交流合作能夠優勢互補,甚至將影響力輻射到全世界”(廈門日報記者 吳君寧)
》》》項目介紹:
兩岸貿易中心項目將分兩期完成,總建筑面積約達30萬平方米,目標是打造成為集商品、服務、技術、信息及金融支付于一身,融貿易經濟、電子交易、會展經濟、綜合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項目一期選址國際航運中心大廈,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建設有2720平方米的商務公共服務平臺,為入駐的臺灣商協會、企業提供展示、推介、洽談、會議、企業掛牌注冊、商務服務等一站式公共服務及商務配套,目前已有14家臺灣社團和企業先行入駐。
項目二期將利用航運中心周邊地塊開發,目前已進行概念性設計,功能定位為商品展示交易、商貿會議服務和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并通過建設融合口岸服務、商品交易、貿融服務和物流服務為一體的第四方物流平臺,整合全市各主要專業交易市場的政策及報務。其中政府功能體現為2.5萬平方米的公共服務平臺,其余以市場化形式對外招商引資,以吸引更多貿易機構、服務機構及行業協會等入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