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基層政務公開標準目錄 > 26個重點領域 > 涉農補貼
蓬江區讓“自然水”變“發展水”,繪就水美城興美麗畫卷
字體:[大] [中] [小]
【頁面調色: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蓬江區位于珠江三角洲,因水得名、依水而建,轄區水網密布,更有西江穿城而過,水資源稟賦得天獨厚。但與上海、廣州、武漢等中國多數先進城市不同,蓬江區一江兩岸的人氣與經濟活力相較于“內陸”區域并無明顯優勢,此前蓬江區江河湖庫水環境質量及水域岸線建設水平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鑒于此,近年來蓬江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抓手,扎實做好水質改善與水域岸線景觀提質升級各項措施,積極探索從豐富水資源到優質水生態產品,再到綠色水經濟效益的實現路徑,讓“自然水”變“發展水”,助力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一、筑巢引鳳,穩步夯實水經濟發展基礎
2021年以來,蓬江區先后組織開展15次“清漂”專項行動,出動人員8000余人次,清理水浮蓮面積近240畝,清除水面垃圾(含水浮蓮)總量超4000噸。開展水政執法巡查356次,出動巡查人員1400余人次,巡查里程約3100公里,覆蓋水域面積約84平方公里,發出責令改正水事違法行為通知書132份,累計立案查處水環境違法行為39宗。發出水質專項通報近50份,發出預警函10份,提醒責任人員40人次,推動區、鎮(街)、村(居)三級河長累計巡河超10萬次,發現并解決問題8400余宗,問題處理率100%。完成堤防維修加固20余公里,新(改、擴)建閘站24座,全區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北達、五洞、桐井等村莊水浸風險有效降低。實現城鄉供水“三同五化”,完成石窖、新昌、石頭等村36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升級改造,供水水量充足、水壓穩定,在26處水質檢測點累計開展水樣抽檢400余次,水質合格率100%,廣大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供水服務。高質量完成西江碧道蓬江區段、天沙河碧道、江門河北岸碧道、環人才島公園碧道、大西坑碧道等五條總長67.85公里碧道建設任務,入選省級萬里碧道建設激勵名單,獲得獎勵資金1000萬元。2024年,全區29.1個市考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6.4%,較2020年提高12.8個百分點;優良率為83.6%,較2020年提高10.6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率為0%,較2020年降低2.1個百分點,水質改善明顯。蓬江區連續三年(2021-2023)在江門市河(湖)長制年度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二、乘勢而為,推動水經濟蓬勃發展
2024年,先后打通碧道-路橋交叉節點5處,全區碧道網絡全部實現三道貫通,加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怡人景觀,碧道已然成為市民運動、休閑、娛樂的首選目的地。在此基礎上,蓬江區充分釋放碧道“綠色效益”,在西江蓬江段碧道、天沙河碧道、江門河北岸碧道沿線景觀節點設置經營性物業10余宗,先后吸引“Y cofe”“Coffee Around”“UTAG 咖啡”“玉潤 coffee”“玖成小館”等輕餐飲品牌入駐,2024年銷售額超1800萬元。推動樂溪公坑水庫農文旅項目順利落地,吸引社會投資2200余萬元,利用水庫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在保障水庫水生態系統、提升水庫水質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水庫休閑垂釣、輕餐飲、戶外露營、現代禪旅等文旅項目,項目建成運營后,預計每年能為樂溪村村集體增收超130萬元。完成江順大橋底景觀節點招商工作,打造多元化新場景,進一步豐富夜市水經濟新業態。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如鰻魚、筍殼、加州鱸、錦鯉等,豐富水產業結構,提升水產品附加值,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全區漁業產值由2020年的4.3億元提升至2023年的8.74億元。通過大力發展水經濟,蓬江區江河沿線區域成為蓬江區房地產投資熱點,帕佳圖、海悅天璽、粵海城等一批高端樓盤相繼落地,江河沿線舊有物業也因此增值明顯。更為重要的是,蓬江區治水興業成效有效改善了市民群眾的生活、工作環境,帶動河湖沿線區域日益繁榮,目前蓬江碧道等親水空間每年吸引超40余萬人次前往露營、游玩,為周邊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久久為功,不斷擦亮水經濟特色名片
蓬江區乘勢而為、持續發力,用好用足上級各項促進水經濟發展的支持政策,加大水經濟產業要素保障力度,努力創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豐收的水經濟新路子。蓬江區目前正在大力推動西江蓬江段、大西坑水庫申報省級水利風景區,進一步提升蓬江區水經濟知名度。持續豐富五條碧道經營業態,打造多種經營場景,如兒童健康運動、露營基地等,充分支撐碧道的經營潛力。探索開發水庫旅游資源,重點策劃推動蘭石水庫摩托車試車場項目、小逕水庫農文旅綜合體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開發經營,新(改)建運動、休閑設施,設計開發自駕游、徒步游路線,促進村民增收,為市民提供更多運動休閑選項。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