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門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江門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20項),其中蓬江區有3項,分別是大理石畫制作技藝、手沖姜撞奶制作技藝、嶺南膏方。
大理石畫制作技藝
“大理石畫”是在大理石中通過切割、揚花等人為干預措施,使剖面呈現圖形的天然圖畫,“因材而造”通過獨創林氏素描手法,賦予大理石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廣泛應用于傳統的紅木家具中。南詔國時期修建大理三塔時,征調大量中原漢族石匠,林氏先祖林子青作為其中一員,在大理雙鴛村定居,做石匠營生。經傳第一代傳承人林恩熙、第二代傳承人林培蓮,至第三代傳承人林光復于上世紀50年代遷至江門開設“林記”作坊。后經第四代傳承人林杰華,傳至第五代傳承人林柏枝,成立“海琴石畫店”。林柏枝在業內有“石仔“之稱,具有較高知名度,是省內唯一能以傳統手法制作高檔大理石畫的工匠,其設計制作的“紫檀鑲大理石硯屏”被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手沖姜撞奶制作技藝
江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播地,歷來有制作食用廣式糖水的習慣,手沖姜撞奶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上世紀初,第一代傳承人趙天清將生姜榨汁放入水牛奶中食用,發現水牛奶會凝固成膏,口感嫩滑,便形成了姜汁煮奶的做法。后經趙天清及其兒子趙益祥不斷探索與嘗試,把奶倒入姜汁中,通過重力使之碰撞接觸,味道效果更佳,形成了手沖姜撞奶。上世紀九十年代,第四代傳承人趙汝喜在江海區中沙開了一間名為“三益”的甜品店,主營廣式糖水。2015年,第五代傳承人趙崇寬在蓬江區江華路開辦“趙記傳承”甜品店,把手沖姜撞奶作為本店的招牌。時至今日,“趙記傳承”在全國已有門店200多家,遍布北京、福建、江蘇等八個省、直轄市,每年銷售手沖姜撞奶超過100萬碗。
嶺南膏方
嶺南膏方是將中藥煎煮,去渣取汁,蒸發濃縮后加阿膠等動物膠質及五邑地區藥材陳皮、蜂蜜等制成的中藥膏滋。二十世紀初,林慶球以藥膳熬膏方式行醫,被視為嶺南膏方創始人。其弟子郭歡女,在此基礎上加入道地藥材陳皮和其他中草藥,從藥膳過渡到中醫藥方式治病防病。文潔珍繼承母親郭歡女的嶺南膏方經驗,把嶺南膏方的民間技藝與正規中醫系統知識相結合,將嶺南膏方規范化、系統化,并在五邑中醫院開展臨床應用。1994年,成永明師承文潔珍,延續嶺南膏方理論及實踐體系。1996年,成永明設計新制膏室,將制膏步驟規范化。同年,該中藥制劑正式命名為“嶺南膏方”。在傳承一人一方,一人一膏基礎上,成永明還根據當地氣候,研制出十八種嶺南簡易膏方。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