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公園建好了,百姓有了鍛煉場所。
“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江華社區舉辦健康講座活動。
蓬江區為廣大群眾提供中醫藥服務。
蓬江區建立“一站式”兒童保健服務平臺,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
老舊小區和農貿市場升級,群眾生活更加舒心了;運動場所建好了,百姓有了鍛煉的地方;靚麗的口袋公園增加了,多條碧道全線貫通,城鄉人居環境更美了;“斷頭路”“瓶頸路”打通了,社區充電樁覆蓋率提高了,居民出行更方便了……這些都是蓬江區開展國家健康縣(區)創建的縮影。日前,該區順利通過國家級健康區復評,牢牢守住“國字號”榮譽。
美好環境,人人向往;健康生活,人人追求。這是蓬江區創建國家健康縣(區)的初衷,也是共同打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出發點。蓬江區全面實施“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健康生活品質為切入點,不斷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一體推進、全民參與”的健康促進工作機制,掀起了健康蓬江建設熱潮。
健康蓬江始于心,健康生活踐于行,隨著創建活動的深入推進,一批難點問題逐漸解決,一批矛盾糾紛得以化解,一批民生實事陸續辦成,讓健康蓬江成色更足,民生答卷更加溫暖。
共建共享 健康理念融入各項政策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健康縣(區)建設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區級層面“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具體實踐,是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競爭力、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幸福指數的有力舉措。
蓬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全國健康縣(區)建設工作,建立協調機制,成立了由區委副書記、區長擔任組長,副區長擔任副組長,有關單位為成員的區創建全國健康促進縣(區)工作領導小組。同時,為迎接全國健康縣(區)復評,制定復評工作方案,圍繞指標量化分解,明確各部門職責和任務。由區創建復評辦牽頭,領導小組組長率隊對建設工作督導檢查,以鞏固提升各項健康促進工作。
有了加強統籌,健康工作再上新臺階。蓬江區健康促進辦制定的《蓬江區健康公共政策審查制度》,則為該區奠定了健康之基。從探索邁向實踐,讓“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一步步照進現實,貫穿到城市規劃、公共服務、人文環境等各個方面:
棠下鎮、杜阮鎮、荷塘鎮、潮連街道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鎮。同時,各部門間強化協作,區人社局、區醫保局制定合作醫療方案;區城管局推進“廁所革命”;區市監局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建設;區檢察院、區法院、區農水局、區市監局、杜阮鎮政府和杜阮鎮涼瓜協會等單位共建“杜阮涼瓜”品牌保護協作機制。
蓬江區還將健康促進工作融入村(社區)網格化綜合治理,把全區6個鎮(街)、132個村(社區)劃分為410個綜合網格,形成“1+6+132+410”網格體系,組建近萬人的專兼職網格員隊伍。
小網格,大健康。依托網格員開展工作,將家庭醫生引入社區網格服務團隊,將健康促進工作延伸到每個社區、每個家庭。
提高品質 打造宜居宜游宜業城區
十年產業、百年建筑、千年城市。城市建設正從解決“有沒有”向解決“好不好”轉變,讓城市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
老舊小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蓬江區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現已完成39個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打造了一批示范點。
“百年歷史街區”啟明里實現蝶變,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首批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在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方面,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圈”出健康蓬江幸福生活;52個農貿市場完成升級改造,顏值功能齊提升。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率達100%。
不僅如此,蓬江區高質量建成4條長62公里各具特色的僑鄉碧道。每段碧道主題突出,植入了多層次多樣化的節點空間。
記者走在西江碧道上,隨處可見神色愉悅的市民,這里不僅全線慢行、慢跑、騎行三道貫通,還有馬拉松公園、健康主題公園、房車營地、北海江畔四個景觀節點建設,運動空間和自然生態空間巧妙融為一體。據不完全統計,其年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并成功入選2022年省級萬里碧道建設激勵名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新建綠地公園,蓬江區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綠色宜居城區。其中,江門人才島的潮頭中央公園是示范級核心生態公園,是實現地表雨水完全自凈自潔的生態海綿公園。濱江新區的園山湖公園、天沙河整治景觀示范段建成并向市民開放,高標準建設產城人高度融合示范區。
示范引領 積極創建健康促進場所
在健康促進場所創建工作中,蓬江區醫院、學校、機關、企業、社區積極參與:
市第二人民醫院通過醫聯體建設、“組團式”緊密型幫扶等方式,促進醫療水平、質量管理等全方面提升;荷塘鎮衛生院新大樓升級工程已順利封頂,棠下鎮衛生院住院大樓投入使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
各中小學校配備衛生健康副校長和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開設心理咨詢室。其中,棠下初級中學開辟中草藥種植基地并成功申報為江門市科普基地,讓“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成為蓬江教育的新名片。
各健康促進機關認真落實各項創建工作措施,做好無煙單位創建,并配備必需的醫療用品和急救藥品。目前,蓬江區政數局以打造政務服務體系“全省標桿”為突破口,通過配備必需的醫療用品和AED急救用品,保持大廳環境干凈整潔等途徑提升群眾辦事舒適度。
持續推進健康企業建設,通過加強職工職業安全防護的關注,定期舉辦職業衛生講座,增強企業健康管理意識。其中,華電福新江門能源有限公司作為健康企業的典型代表,大力推進本質安全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設置職工之家、媽媽小屋、心理咨詢室等場所。
讓“健康促進”走進村(社區)、家庭,提高轄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環市街道石沖社區以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黨建書屋等公共資源為依托,為“銀發一族”開展義診服務,舉辦有特色的志愿服務項目,形成團結互助、融洽和諧的健康文化氛圍。
通過一系列擲地有聲的舉措,蓬江區走出了一條賦能居民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提升,師生健康素養水平提高,職工健康意識增強,勞動者安全健康得到保障。
截至2023年底,蓬江區成功創建健康促進機關33個、醫院11家、學校73所、企業10家、社區46個、村(社區)22個、健康家庭36915戶,建設健康主題公園1個。全區黨政機關、學校、醫療單位100%全覆蓋創建成為無煙單位。
打造標桿 特色健康文化深入人心
五年來,蓬江區為中醫藥厚植文化土壤,推進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打造“家門口”的中醫館,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力開展中醫傳統療法,成為五邑地區基層醫療機構中首個嶺南治未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挖掘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如“嶺南蜂療”“嶺南膏方”已成功申報為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余氏針刺三法”成功申報為蓬江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五年來,蓬江區養老服務在“家門口”升級,讓老年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打造“益食堂”特色品牌助餐服務,拓展“社區嵌入式”居家養老新模式,為社區周邊60周歲及以上戶籍長者提供就餐、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醫療服務等居家養老服務。截至2023年12月,14個“益食堂”飯堂共計服務近60萬餐次。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區設有養老床位2873張,形成以普惠型為主,兼顧個性服務的體系架構,可滿足不同的養老服務需求。白沙街江華社區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為全區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經驗借鑒。
五年來,全區釋放僑鄉文化新活力,讓“文旅+體育”助力城區煥發新生機,承辦了多項國家級體育賽事和大型商業演出。此外,健康賦能農業綠色發展,奮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守護舌尖上的安全,打造特色生態名片,杜阮涼瓜先后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中國地理標志著名商標”等榮譽。
下一步,蓬江區將以健康縣(區)建設為契機,著眼長遠、提前謀劃,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在各項工作中融入健康政策和理念,推進建設全國健康縣(區)各項工作走深走實,力爭取得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蓬江經驗,為建設健康江門、健康廣東、健康中國貢獻蓬江力量。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