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郵箱 簡體版 繁體版 無障礙 適老版 網站支持IPv6

跨越山海的接力長跑|蓬江區—天等縣2023年再出發!
發布時間: 2023-05-10 打印】 【 關閉

山的那邊是什么?望著眼前的重山,來自蓬江的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隊長馮瑞強忍不住想,很多年以后,他應該會像父親當年給他講參軍往事那般,給兒孫講起自己曾在廣西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和汗水……

從廣東江門蓬江,到廣西崇左天等,山與海的故事已經行至2023年。馮瑞強是蓬江區和天等縣結對進行粵桂協作和對口支援以來,開展“組團式”幫扶派出的近百名人才之一。

2017年以來,

這場跨越山海的接力長跑,

從脫貧摘帽到結對協作,

從“攜手奔小康”到

“共譜共同富裕新篇章”,

協作內容從產業對接、師資交流、

社團合作等表層對接,

逐年深化和擴展到

產業、文旅、勞務、消費、

人才、社會幫扶等領域。

在雙向奔赴的過程中,

蓬江和天等也迎來

感情升級、產業升級、目標升級。

圖片

圖片

山海共協作,攜手譜新篇。4月18日,雙方簽訂《蓬江區—天等縣2023年東西部協作協議》,明確將協作共建1個“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協作共建1個“一縣一企”協作共建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共同推動新時期對口協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開創全方位高水平協作新局面,邁向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

圖片

圖片

4月21日,《江門日報》進行了專題報道。

圖片

一份山長水遠的友誼

“天等”是壯族音譯,意為“聳立的石頭”,形象地道出了當地群山聳立的地貌特點。

從地圖上看,蓬江至天等的直線距離約70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兩地往來需要在動車和大巴之間“切換”,單次車程需要約8個小時。

山長水遠,情深意長。2017年9月,一場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志在必得的脫貧攻堅戰打響,蓬江—天等“攜手奔小康”協作扶貧對接正式拉開帷幕。自此,蓬江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堅持每年率隊到天等縣,調研對接并聯合召開粵桂東西部扶貧協作聯席會議,推動粵桂協作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蓬江與天等越走越勤、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兩地山長水遠的友誼也越來越深厚。

圖片

區林杰是蓬江區副區長,2021年6月30日,他被委以天等縣委常委、副縣長,奔赴天等開展工作。

“我們天等縣是鄉村振興國家重點幫扶縣。根據天等實際,這幾年著力推進10多個產業,包括養牛、養羊等養殖業及種植業,所有收益都用于村集體發展!”從地道的蓬江人,到如今常常把“我們天等”四個字掛在嘴邊,區林杰成功轉換角色。工作之余,區林杰心里常常掛念家里年邁的父親。“一年到頭只有國慶節、春節才回去,兩三天的假一般不回。畢竟懷著一腔熱情過來,就是要認真做事,高質量完成每個階段、每個節點的每一項協作工作任務,我對天等未來充滿信心!”區林杰說。

“天等缺技術、缺人才,但‘天等不等天,苦干不苦熬’。天等人很能干,這種精神也讓我們深受激勵!”來天等不到半年,江門市人民醫院幫扶工作組領隊馮瑞強也被“天等精神”感動。他坦言,到了天等之后才發現,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小孩如果生病了,甚至會拖很久才去醫院,“我們特別希望通過醫療技術帶教,在這里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圖片

像區林杰、馮瑞強這樣的蓬江人還有很多。五年來,蓬江區陸續派駐94名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出征”。他們或尊重安排,或響應號召,或主動請纓,來到離家700公里的天等縣,奉獻精力、技能和青春。他們當中,有公務員,有醫生,也有教師。五年過去了,他們在一次次順利“接棒”中,不斷續寫蓬江天等的山海故事。

圖片

圖片

一場山盟海誓的約定

走了五年“親戚”,蓬江和天等不僅是“好兄弟”,也變成了“好伙伴”。立足“天等所需,蓬江所能”,兩地扎實推進產業協作、勞務協作、消費協作等工作,協作機制不斷完善,協作舉措更加豐富,協作成效逐步顯現,結對幫扶的根基越來越扎實。

在幫扶資金方面

過去五年,天等縣利用粵桂幫扶資金2.7億元,累計實施產業幫扶、“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易地搬遷扶持、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幫扶項目153個,極大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

在勞務協作方面

通過江門市和崇左市“三來三往”招聘模式,蓬江區和天等縣互相來往,精準幫助勞動力轉移就業,相關經驗成為《人民日報》“關注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專欄首篇報道。該模式具體分為三步走:

一是崇左市“來”調查脫貧勞動力就業意向,形成“求職清單”,江門市“往”企業收集相關崗位信息,形成“崗位供給清單”;

二是根據崇左市提供的脫貧勞動力“求職清單”信息推“來”就業崗位,江門市“往”企業推送相應的脫貧勞動力就業信息,進行“崗位匹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

三是崇左市組織脫貧勞動力“來”參加現場招聘會,江門市“往”企業輸送合適脫貧勞動力。

圖片

在產業協作方面

兩地梳理產業發展思路,創新開展“一把手”招商、駐點招商等招商模式,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開展精準招商,積極主動對接“灣企入桂”工作,謀劃推進重點產業項目,聯合打造粵桂協作產業園、金雞產業園、好牛緣洞寧牛場產業園等4個產業園區;強化產業轉移,積極引進東部省份企業到天等投資興業,包括服裝、手表、玩具等生產加工及禽類等項目,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受益增收致富……

圖片

圖片

在山盟海誓的約定里,蓬江與天等的協作內容從一開始的產業對接、師資交流、社團合作等,逐步深化擴展到產業、文旅、勞務、消費、人才、社會幫扶等,越來越多人因此受益、改變人生。例如,600戶天等家庭住上了新房,2.23萬人通過粵桂協作援建就業幫扶車間實現“家門口就業”;近5年來,1.5萬名農民工通過免費專車返崗務工等。

圖片

一場山高海闊的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蓬江和天等開展對口協作,既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大好機遇。

山高海闊,時代潮起。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年。如何發揚兩地結對幫扶情誼,優化幫扶方式求實效,助力產業振興促發展,攜手推進東西部協作工作再上新臺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縱觀《蓬江區—天等縣2023年東西部協作協議》,可以看出,蓬江與天等在農業產業鏈拓展、產業梯度轉移、推動農產品“走出去”等方面,不斷“下實功”。

——協作共建1個“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一縣一企”協作共建農村勞動力穩崗就業基地;

——引導14家企業到天等縣投資興業,積極推動產業梯度轉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指導落地企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吸納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就業,帶動持續增收;

——探索消費幫扶與產業協作相結合新機制,協助推動天等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深化“圳品”培育認證,以及供深供粵基地申報;

——拓展協作領域,將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推廣到天等縣,打造可學習、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深化鎮街、村村、村企、學校、醫院等結對幫扶,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粵桂協作。

圖片

東西部協作重在協作、重在雙方。邁向新征程,蓬江天等,千里攜手,以協作促發展,加強國家重大戰略對接,攜手深化全方位務實合作,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開創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相關鏈接

2022年蓬江天等協作亮點

圖片

圖片

兩地創新推動的“易地搬遷+幫扶車間”模式被選入2022年全國東西部協作調研案例;

來自天等的兆強牌辣椒醬成為崇左市首個“圳品”(深圳針對供深食品的一種評價),天等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崇左市首個供深基地,均實現崇左市零的突破,采購、銷售金額實現5年連續增長;

2022年,兩地舉辦專場招聘會84場,提供2.7萬個就業崗位,幫助天等縣4936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相關工作成效在《人民日報》刊登;

蓬江累計采購和協助銷售天等縣農副產品和特色手工藝品合計2027萬元。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