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郵箱 簡體版 繁體版 無障礙 適老版 網站支持IPv6

深耕“百千萬工程”,齊奔“百千萬強村”!蓬江區38個集體經濟組織收入超千萬元
發布時間: 2024-01-08 打印】 【 關閉

“我們村來負責港口路征地,路兩旁的商鋪可否讓村里代建?”

每每回想起20世紀90年代,當年的白石村委會(今白石經聯社)主動向上級要的政策,蓬江區農業農村領域的干部鐘堅齡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個村集體,敢張這么大口?又出錢又出力,辦砸了怎么辦?”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白石經聯社非但沒有“辦砸”,集體經濟在不斷創新改革發展中一直穩居全市首位,去年集體總收入更是達到4.6億元。村里的退休股民每月可以領1500元,和城里人一樣領取退休金。

放眼現在的蓬江,75個集體經濟組織(包括55個村委會、20個“村改居”經聯社)全部集體經濟收入均在百萬元以上,38個集體經濟組織收入超千萬元,全區上下“百萬村居”共謀“共富經”,“千萬村居”喜結“共富果”。

深耕“百千萬工程”,齊奔“百千萬強村”,蓬江區正高質量開展新型集體經濟示范村創建,白石經聯社就是該區打造公司化運營示范村的優秀典范之一。五洞村、上巷村、康溪村、白石經聯社、篁莊經聯社;產業帶動型、物業經濟型、公司化運營型……隨著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蓬江樣板”依次出爐,山鄉共同富裕的“蓬江路徑”呼之欲出。

圖片

美麗鄉村康溪村。(羅霈 攝影)

共富鑰匙 

大膽出擊 學會攢第一桶金

“我們上巷窮啊!很多項目沒錢,就只能先簡單做!”

“窮”,是黃梅芳經常掛在嘴邊的字眼。窮則思變,作為上巷村黨支部書記,這幾年,黃梅芳牽頭成立產業服務公司,辦起了每月鄉村市集、歌唱比賽、村民運動會,還引入了書吧咖啡館、田園餐飲店等多元業態。

經過幾年努力,上巷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320萬元,比2018年增長63.2%。村集體經濟向好發展,這位年輕的“領頭雁”,還想做更多的事:涼瓜進棚增產量、涼瓜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建設涼瓜主題產學研基地……

圖片

圖片

上巷村集體經濟向好發展,去年村集體收入達320萬元,比2018年增長63.2%。(劉淑君 攝影)

讓黃梅芳充滿信心的是,靠著產業服務公司,村里還多了個“小金庫”:“我們現在有十幾萬元啟動資金了,還在慢慢攢,每一分錢都得精準使用!”

蓄足力,等風來。“要學會用前瞻力、大魄力、行動力,積攢起村集體發展‘第一桶金’,這是打開共富之門的第一把金鑰匙。”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農村管理和政策法規股股長鐘堅齡說。

主動向上級要政策、主動進行征地補償款提留、主動出擊開辦村級公司……20世紀90年代,白石經聯社的發展“三部曲”,讓村集體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路乘風而起,成為率先公司化經營的“開路先鋒”,集體經濟收入至今排在該區乃至全市首位。

如今,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在“百千萬工程”東風吹拂下,越來越多的村集體開始探索建立強村富民公司,拓寬業務范圍,讓沉睡資產得以“蘇醒”,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繼上巷村之后,良溪村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立旅游開發公司,整合村內美食、種植業等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樂溪村注冊成立江門市樂溪文化旅游產業有限公司,并向市場推出第一項經營業務——“我在樂溪有畝田”水稻認種項目。

與這些“正面典型”相比,鐘堅齡也提到一些因目光短淺、錯失發展良機的村集體,不無遺憾:“同樣在20世紀90年代,有的村拿到征地補償款,沒有進行提留,而是選擇全部用于分配,那時候一個人可以分幾百元,還是相當可觀的。但幾十年之后再看,不僅村民收入沒保障,發展風口來了也沒錢,等風過了還有什么用?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積攢“第一桶金”是第一步,怎樣用好、壯大這筆財富呢?

圖片

共富密碼 

黨建引領 開會來晚坐遲到席

2003年成為全國首個通過ISO認證的村委會、多種類型物業面積合計40萬平方米、成功培育知名企業蓬江區白石正骨醫院、集體總收入達4.6億元……

猶如風中一面耀眼的旗幟,多年來,白石經聯社一直是眾多村(社區)羨慕的對象。

“要結合實際深入剖析,白石經聯社到底為什么能成功?”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經聯社黨委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這是新型集體經濟健康、穩定、創新發展的必要因素。

“20多年前,白石經聯社開黨代會,就有一條規定,遲到只能坐遲到席,所以直到現在,白石的黨員干部出去開會,只有早沒有遲的。”據白石經聯社黨委副書記、經聯社副社長梁亦斌介紹,近年來,白石經聯社黨委通過“兩委”班子會議、股民代表大會,對股份章程、管理實施細則、相關管理程序文件進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適應時代、簡要高效、運轉順暢、行之有效的制度,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夯實了根基。

江門大道邊上的五洞村,是曾經的弱村、窮村、平庸村,村本級集體收入從2016年的30多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187萬元,保持高速穩定增長。突圍制勝的法寶是什么?

“靠的就是黨的領導、因地制宜、多方助力、產業集群。”鐘堅齡介紹,在時任五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凱輝的帶動下,在蓬江區、棠下鎮兩級黨委、政府在人、財、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這些年來,五洞村硬是靠著“食牛”產業實現了經濟翻身、就業逆襲、名氣爆棚,“現在五洞村是我們發展產業帶動型新型集體經濟的一張靚麗名片!”鐘堅齡說。

圖片


圖片


五洞村小公園

黨建引路,方能產業興旺,村強民富。堅持黨建引領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蓬江區多向發力,帶動不少村子走出“新路子”,鼓了“錢袋子”:

其一,以集體經濟組織換屆為契機,建立村級紀檢監察站,實施蓬江區鄉村治理18條工作要點,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夯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其二,組建4個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助推新型集體經濟發展。

其三,在全市率先推出“蓬江三資”微信小程序,實現了農村“三資”招投標工作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數據顯示,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該區累計成功交易宗數3037宗,溢價5.8826億元,增值17.28%。通過網上競價不斷刷新交易紀錄,促進集體資產資源保值增值,為該區今年實現“55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全部達到100萬元以上、力爭22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1000萬元以上、力爭90%以上的村本級收入超50萬元”的目標夯實了基礎。

圖片

共富路徑 

引入職業經理人 讓專業人干專業事

說起江門蓬江中西醫結合醫院(白石正骨醫院),很多江門人都知道。從外觀上看,十幾層的大樓氣勢恢宏,絲毫不亞于任何一家大型公立醫院。

很難想象,這所創辦于1993年、有著300多名專業醫師、以中西醫結合骨科為特色的二級骨科醫院,在30多年前,僅僅是一家由經聯社投資、只有幾個赤腳醫生的鄉村衛生院。

白石正骨醫院發展壯大的密碼是什么?“人才!最專業的人才!”梁亦斌回憶,建院時還是改革開放初期,鄉鎮干部思想都很靈活,通過“經聯社出錢出地+專業人才出技術”的“村醫聯辦”合作經營模式,搭起架子之后,經聯社“一把手”都把人才引進作為頭等大事,想方設法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吸引本土人才回鄉建設。

圖片


圖片


白石中西醫結合醫院。 

如何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推動深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激活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目前在蓬江區,多元合作、抱團共富已被“點燃”,產業“職業經理人”“鄉村CEO”等專業人才越來越多。

產業帶動型村集體——上巷村,今年廣發“英雄帖”,聘請本村年輕人擔任“鄉村CEO”,高校畢業生黃浩強“應聘”并帶動了5位“90后”年輕人共同參與鄉村建設。

如今,村里組建了一家由年輕人團隊運營的產業發展公司,開辦了“生態農場”,開展了多場農耕體驗、鄉村研學等親子實踐活動。“生態農場”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全托管或者半托管方式,讓群眾以認領、認種的方式參與農事活動、體驗田園農家生活,也為本村農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幫助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促進了農戶創利增收,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與公司化運營的白石經聯社、上巷村不同,主打物業經濟型示范村的康溪村,選擇讓專業團隊來做專業事。為實現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康溪村黨總支找準突破口,通過“代建+返租”的村改模式,與萬洋集團江門區域公司結對合作,利用集體土地資源置換物業開發項目,打造荷塘萬洋眾創城,推動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去年,康溪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858萬元,同比增長84.3%。

村企“牽手”推動工業園升級改造,不僅解決了企業拿地難、建設難、后期管理難等問題,也讓村集體保留了自己的土地和物業,增強了“造血”能力,增加了就業機會,帶動了村民增收。

“康溪示范”在前,不少村思路跟著活絡起來,在“代建+返租”的村改經驗基礎上,積極探索村企合作的新路子。如棠下鎮蓮塘村聯合海目星(江門)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推出“物業代建+返租”合作開發模式,盤活2.67公頃待開發留用地,打造蓬江區升級版高端裝備研發和應用產業園區,預計帶動村集體年增收約300萬元,實現村企共贏。與此同時,棠下逕口村、三堡村,杜阮鎮子綿村、北蘆村等村集體,也積極盤活現有集體土地,加快發展經濟,帶動轄區各項事業發展。

圖片

共富成果 

和美鄉村 要全村一起富

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村集體經濟富不富,農民錢包鼓不鼓,直接決定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成色。

在入村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村黨組織書記們最“得意”的不只是年底的分紅數據,還有各村越來越好的福利待遇、人居環境、和諧民風。

“我們村現在有退休股民1500多人,每人每月退休金1500元,算下來每個月光退休金都要發200多萬元。”梁亦斌表示,除了退休金及每年固定分紅,白石經聯社設有各類社會保障制度,股民住院治療可以享受經聯社的醫療補貼,學生上高中、上大學都有學雜費或獎學金發放。

堅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村民共享”的思路,如何加大利用集體資金、促進共同富裕?蓬江區一直堅持推動集體經濟與鄉村建設相互促進,“不光要一人富、一家富,還要全村一起富”。

如環市篁莊社區以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為契機,2022年投入967.49萬元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盤活、改造村內閑置廠房、民房和古舊建筑,打造成為篁莊“食街”,把鄉村“顏值”變成集體“產值”。

圖片

圖片

篁莊經聯社仁桂片區食肆林立。

又如荷塘康溪村,以工業園區升級改造為契機,帶動村容村貌提升,2022年投入48萬元整治村場周邊環境衛生,提升村內環境質量。同時充分利用河網密布的有利條件,計劃打造“荷塘水鄉特色美食街(河鮮百老匯)”,帶動村內餐飲業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2022年投入村民公益福利支出約85萬元,切實將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村民。

近年來,蓬江區不斷推動提留部分集體土地征地拆遷補償款、公益金用于鄉村建設,打造和美鄉村。2022年,該區各村(經聯社)共投入鄉村建設資金達3333萬元,涵蓋村容村貌改造、人居環境整治、衛生清潔等,通過發展集體經濟與鄉村建設相互促進,切實地提升村民(股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圖片


圖片


記者手記


圖片


“第一桶金”怎么變“第N桶金”?


圖片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如何讓“第一桶金”變“第N桶金”?必須在“新”上做文章。


眾所周知,國民經濟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聚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記者在與區、鎮、村各級“農口線”干部交流中發現,探索共富新路徑 ,也有“三駕馬車”:資金、人才和資源。


首先,要向資金要“新動力”。縱覽現在全市排名比較靠前的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發現,“征地補償款提留”會很關鍵。如果二十多年前,蓬江區的白石、篁邊經聯社目光短淺一點,選擇全部分配,也是一筆很可觀的“巨款”,但當時大家都有一個自下而上的共同愿景——把這個錢留下!有了第一筆資金作為“動力源泉”,村集體開辦公司、建設村級物業出租都底氣十足,可以抓住發展的風口,順勢起飛。


其次,要向人才要“新活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環境、工作稍微復雜點,更需要大膽起用活力滿滿、干勁十足、有能力的年輕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振興的初級階段,不少村集體也許沒有條件給“鄉村CEO”“鄉村代理人”等年輕人才更好的待遇,但可以通過搭建特色產業平臺,吸引年輕人才投身農村廣闊天地,大展才華、干事創業、成就夢想。


最后,要向資源要“新張力”。記者走訪各村發現,農村再窮也不窮資源,關鍵是如何挖掘資源潛力,把資源“變現”。


針對看得見的“有形資源”,如土地資源、農業資源、物業資產等,要想方設法延伸資源鏈條,加強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處于農業產業發展初期的上巷村、五洞村、高村村等,都在探索打通涼瓜、牛肉、魚餅等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部環節,加快形成產業鏈齊全的農業主導產業。


針對看不見的“無形資源”,如文化底蘊、歷史典故、名人品牌、農業生態效益等,可以立足本村特色,突出“土”“新”“潮”等特點,將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風土人情及傳統文化、特色產業有效融合起來,推出可參與、有收益、可持續的創新文旅活動,形成有本村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今年以來,樂溪文旅發展公司推出的“我在樂溪有畝田”稻田認捐活動、上巷村推出的“唱響上巷 振興鄉村”歌唱比賽、南村村借助“荷塘月色”公園辦起了鄉村市集,其實都是非常生動的有益探索。


深耕“百千萬工程”,齊奔“百千萬強村”,我們需要更多“空守寶山”的村集體將深情傾注于腳下這片充滿芬芳的土地,用心儲備新動力、擁抱新活力、釋放新張力,拉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三駕馬車”跑起來、快起來、活躍起來,讓農村面貌農民生活好起來、美起來、精彩起來!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江門日報(記者/胡晴晴 通訊員/鐘堅齡)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