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部門動態

蓬江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激活振興“家底子” 鼓起村民“錢袋子”

字體:[大] [中] [小]

“我姓潮,潮連非遺文化廣,富岡淳樸民風好,洪圣廟會天賜福,芝山紗龍靈動舞,地道美味喜相逢,落羽杉下映日紅,潮連風光邀您享,鄉村文化共推廣……”在潮連街道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齊旸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一條動感十足的“駐村Vlog”,更有許多有感而發的“駐村Plog”。這些活潑的短視頻與照片,不僅展示了潮連的發展變化,也記錄著工作隊近一年的駐村經歷。

2023年7月,江門市新一輪駐村工作正式啟動,新一批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分赴各鎮(街)重點村(社區)上崗履新,在蓬江區委組織部、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各工作隊深入“百千萬工程”一線,行走在鄉野之中、穿梭在鄰里之間,忙碌在鄉村產業發展的前沿,通過積極對接各類資源,助力鄉村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鄉村發展前路“亮起來”。

文/圖 任佳燕 彭軍

推進涼瓜產業延鏈補鏈

做好“土特產”文章

上午9時,杜阮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上巷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敏婷一如既往地來到鳳眼果主題公園,實地查看樹苗生長情況。“工作隊通過爭取派出單位江門市供銷社的支持,認捐認種鳳眼果樹100棵,每片鳳眼果林都掛著黨員的‘認領卡’,這些鳳眼果樹在細心養護下都長出了新芽,有些甚至還開了花。”張敏婷笑著說。在上巷村,不僅鳳眼果樹苗冒出點點翠綠,涼瓜產業也尋到了發展的“新苗頭”。

上巷村是遠近聞名的“涼瓜村”,涼瓜種植基礎較好,如何持續做好“土特產”文章,進一步發揮涼瓜產業的帶動作用?這成為張敏婷來到上巷村面臨的“首要任務”。

為摸清上巷村涼瓜產業情況,張敏婷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調研,聯系村里種植戶,拜訪鏈上企業,還主動與所在單位江門市供銷社的社有企業對接溝通,形成線上線下推進涼瓜產業延鏈補鏈的思路。“在流通環節,我們整合了派出單位資源,打造線下杜阮‘涼瓜小館’,集中展示展銷杜阮涼瓜、涼瓜副產品以及五邑地區名特優新農產品,同時利用供銷系統產銷對接網絡,打造立足供銷平臺賣往各地的電商根據地,做好農產品電商直播,不斷拓寬流通渠道。”張敏婷表示。

當前,正值杜阮涼瓜準備集中上市時節,為破解杜阮涼瓜存儲難等產業發展瓶頸,工作隊向派出單位申請,積極協調直屬企業運送移動冷庫至上巷村,庫容積近30立方米,進一步提升生鮮農產品儲存能力,完善“生產種植—生鮮儲存—配送銷售”一體化供應鏈。目前,上巷村涼瓜種植規模超5公頃,年產量5萬公斤,涼瓜銷售價格由每公斤16元提高到2023年的30元左右,增幅87.5%,持續擦亮“杜阮涼瓜”品牌。

探索文旅興村

走出新型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走進位于棠下鎮的樂溪村,“水庫垂釣碧波上,插秧綠意滿田芳”的美好畫面照進現實。樂溪村地處棠下產業園和濱江新區交界處,村中有永久基本農田超46公頃。近年來,由于村里勞動力外流和種糧收入低等原因,村內撂荒地問題逐漸突出。為了深度解決撂荒地問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區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駐樂溪村第一書記宋萬峰提出以成立強村公司為抓手,整合利用村內資源,通過盤活撂荒地、開發水庫周邊資源、講活樂溪文化故事等,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文旅促鄉村發展的富民強村道路。

“通過修筑排洪渠道解決灌溉問題,借助市場化手段將村內撂荒地全部租賃盤活,以村物業公司的名義向市場推出水稻認種項目,不僅解決了撂荒地‘為誰種’‘誰來種’的問題,又能促進糧食生產增加村民收入,更借助水稻認種體驗吸引游客到村。目前,水稻認種項目已累計接受認種2公頃,多次開展游客體驗活動。”宋萬峰表示。

同時,工作隊針對公坑水庫周邊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樂溪村“兩委”干部謀劃敲定了“點狀開發、分步實施”的開發計劃,并形成開發垂釣業務、打造露營基地、房車基地和停車場等多個項目的思路,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不少于50萬元收入。

近年來,親子游、研學游、露營等出游方式悄然興起,潮連街道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完善的游樂設施頗受青睞。由多名90后干部組成的潮連街道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迅速捕捉到這一熱點,立即開展調研,形成加強文旅推廣宣傳的系列方案。

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工作隊以新媒體方式開展文旅宣傳,積極整合紅色資源、非遺文化,設計李少石事跡展覽館、富岡圖書館、德馨學校、滋大堂紅色教育路線,將本地資源轉化為培根鑄魂的鮮活教材,并聯合芝山社區、潮意醒獅團開展非遺研學,聯合區結對單位在盧邊祠堂一條街開展漢服文化周活動,解鎖文旅融合新玩法。“來到潮連的游客在觀江聽潮、欣賞自然風光之余,亦能圍爐煮茶、漫步環島、體驗非遺,感受綠意環繞的鄉村氣息。”齊旸介紹道。

凝聚社會力量

助力鄉村換新顏

每逢節假日,位于棠下鎮五洞村的“網紅”牛肉美食街都會迎來江門市區、廣州、佛山、順德等地的食客,牛餐館內座無虛席、熱鬧非凡。近年來,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五洞村集齊天時地利人和,牛肉餐飲行業乘勢而起、迅猛發展,并逐漸探索出“美食+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牛肉美食街現有餐館18家,平均每日接待食客超1萬人,直接為本地村民創造了超過400個工作崗位,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五洞村駐村第一書記袁少斌介紹道。

為推動五洞村的“牛產業”往精細化方向發展,棠下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充分挖掘自身資源,通過美化綠化、品質提升、宣傳推廣,進一步對牛肉美食街進行環境景觀升級改造,不斷提升餐館食物品質和服務水平。每逢“全民勞動義務日”,棠下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都會積極參與,并統籌動員鎮村組三級黨員、干部、選調生、企業工人、社會熱心人士等力量,共同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農房風貌提升、鄉村綠化建設等工作,目前已累計清理主干道雜物2噸,美化民房外立面1000多平方米,修剪雜草700多平方米。同時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泛開展“我在僑鄉種棵樹”主題黨日活動,在公園里、水田邊、村道旁等種植簕杜鵑、黃花風鈴木等綠植超過1500棵。

如今,走在五洞村,只見村道兩旁的房子都“穿上”了靚麗的“新裝”,特色彩繪讓人眼前一亮,牛肉美食街的牛文化氛圍更加濃厚。而在牛肉美食街的另一邊,蓬江區預制菜產業園項目一期已完成基建及裝修,預計投產后會為當地創造超過200個工作崗位。

今年元旦,荷塘鎮首屆鄉村振興生態園成果展在禾岡村生態草莓園順利舉行,現場設置美食集市、草莓采摘、趣味游戲和節目演出等活動,吸引30多家商家集聚,超萬人到場打卡,營業額達25萬余元。這是荷塘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凝聚多方資源,將閑置低效土地盤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的首次嘗試。

作為禾岡村第一書記和荷塘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余恒亮時常帶領工作隊深入企業、工地、鄉村等一線,實地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荷塘鎮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工業體系,轄區內企業較多,我們積極發動企業與所在的村莊共建,推動康溪村主干道外立面改造、‘三線’整治等項目的實施,還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邀請荷塘燈飾協會為村莊照明方案出謀劃策,提升了村莊的整體形象。”余恒亮表示,接下來,工作隊將持續整合資源推進漁光互補、零碳小鎮等多個項目建設,為鄉村發展積蓄新動能。

如今,各工作隊的駐村故事仍在蓬江大地上持續書寫。“蓬江區將持續指導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落實各項幫扶工作措施,與工作隊緊密合作,深入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幫扶計劃,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蓬江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附件:

部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