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十一五”規劃至“十三五”規劃(已歸檔)
蓬江區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字體:[大] [中] [小]
【頁面調色: 】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 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為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我區教育事業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我區教育經歷兩次大的變化:一是2001年1 月原江門市直12所小學下放給我區管理;二是2002年9月接管原新會市的棠下、荷塘、杜阮三個鎮的學校。面對教育規模的擴大,城鄉教育的差異,我區教育事業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動力,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較好地完成《蓬江區教育事業“十五”發展規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促進了全區中小學辦學效益和教育教學質量躍上新的臺階。
(一)基礎教育初具規模,體系完善
“十五”期間,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做好中小學校的布局調整工作,一共撤并中小學校20所,使全區中小學布局逐步趨于合理。現在全區擁有74所中小學,99所幼兒園(含私立),6所托兒所, 形成了集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于一體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2003年,按照上級統一部署, 撤銷了鎮級教育辦公室,“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基礎教育主要指標居全市前列
我區把“普九”、“普高”列為基礎教育的重點工作,常抓不懈,高水平實現“普九”、“普高”,同時,重視幼兒教育工作,促 進了學前教育健康發展。2004年,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98%;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初中入學率為99.1%,輟學率為 0.18%,畢業生升學率為95.84%;高中毛入學率85.41%,輟學率為0.83%;“三殘兒童”入學率為100%。6000多名流動人口(非本區戶籍)子女在我區就讀,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全部得到解決。全區基礎教育各項指標在全市排居前列。
(三)兩支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通過實行校長競爭上崗,促進了校長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 專業化;通過實施“五二五”名師培訓計劃,開展繼續教育工作, 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全區教師學歷達標率 和“兩化”指標達到:小學達標率99. 9%,大專化74%;初中達標率98%、本科化35%;高中達標率97.7%;職中達標率75%。
(四)“教育創強”工程成績顯著
我區堅持抓好“教育創強”工程,努力打造優質學校,優質學位比例不斷增加。“十五”期間共創建等級學校(幼兒園)31 所,其中,省一級學校(幼兒園)6所,市一級學校(幼兒園)9 所,區一級學校(幼兒園)16所?,F在,全區中小學有等級學校36所,其中,省一級學校6所,市一級學校13所,區一級學校15所,省級以上重點職業技術學校2所,等級學校占全區學??倲?8.6%;優質學位(市一級以上)占在校學生總數的50.4%。 此外,我區還有省級成人學校1所;等級幼兒園8所,其中,省一級1所,市一級2所,區一級5所。
(五)信息技術教育有較大發展
目前,全區學校擁有電腦室94間,計算機3782臺,多媒體教學平臺322個。全區有19所學校建起校園網,68所學校的電腦 接入互聯網。全區生機比11.7:1,師機比達3.4:1, 2004年秋季起全區實現小學四年級以上的班級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
(六)辦學效益全面提升
“十五”期間,我區重視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積極開展 “萬名少年進社區”活動和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全區在校學生 違法率控制在0.5‰以下,犯罪率為零。教育教學工作有了新的突 破:2003年,全區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我區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廣東省第二批新課程改革實驗區;2004年,中考各科平均 成績居江門市前列,普通高考成績創歷史新高,總入圍率達88.1 %,其中,本科入圍率達43.5%。
二、全區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以促進全區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以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心,辦好讓 人民滿意的教育。緊緊圍繞建設和諧社會和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的總目標、總任務,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起具有我區特色、結構優化、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升教育綜合實力,加快 建設教育強區的步伐,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蓬江提供智力支撐 和人才保障。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1.總體目標:
到2010年,全區高標準普及從學前三年至高中階段15年基 礎教育,25周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教育服務地方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高標準普及學前教育。到2010年,全區學前三年幼兒入 園率98.5%以上,學前教育做到規范化、科學化。
——高質量普及義務教育。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 100%;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保持99%以 上。
——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到2010年,全區初中畢業生升 學率達到98%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以上。棠下中 學將創建成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到2010年將杜阮僑中建成國家級重 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荷塘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辦學
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使我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為特色鮮明、 適應市場需要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的學校。
——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完善區、鎮(街)、村三級教育科技 文化培訓體系,重點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各種技能。全區農村勞 動力轉移培訓每年1萬人次以上,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2.主要任務:
(1)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
加快全區中小學計算機室和校園網絡建設,實現校校有計算機室、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平臺和校園網絡,保證學生受到較高質量的信息技術教育。2010年,全區中小學全面開設信息技術教育 課程,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2)推進英語教育普及工程建設
2007年,全區市一級以上和有條件的小學從一年級起開設英 語教育課程。2010年,全區所有小學從一年級起開設英語教育課程。
(3)推進優質學校與教育強鎮(街)工程建設
以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辦學水平、辦學效益為導向,大力推進優質學校建設。到2010年,全區中小學創建等級學校(區一級以上)49所以上,其中,建成省一級小學10所,省一級初中3 所,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技術學校2所,教育強鎮(街)3個以上。
(4)推進學校標準化工程建設
以農村學校為重點,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建設步伐,大力推進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撤并布局分散、規模過小、效益較低的學校,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笆晃濉鳖^兩年,計劃撤并8所小學、6所初中。到2007年,全區中小學學校數由現在的74所減少到61所,形成3所高中階段學校(其中普通高中1 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7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和47所小學的格局。
?。?)推進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建設
到2007年,幼兒園教師100%具有幼兒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 學歷;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大專率80%,本科率40%; 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其中本科率80%;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5%以上,其中研究生學歷力爭達到10%,示范性高中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或研究生學歷的教師要達到30%以上。通過實施“五二五”名師培訓計劃,到2007年,培養出區級名校長5名,名教師20名,學科帶頭人50名。2010年,形成學前教育和小學教師以??茷橹鳌⑵胀ㄖ袑W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以本科為主且碩士占一定比例的專任教師學歷和學位結構體系。
(6)推進德育工程建設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積極探索新 時期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規律,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 學生違法率控制在5‰以下。
(三)主要措施
1.大力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進一步落實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區政府切實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 戰略地位,切實做好基礎教育發展規劃與實施、經費安排使用、 教師人事管理及工資統發等方面的工作,真正起到“三保”(保工資、保運作、保發展)作用。各鎮(街)、村要擔負起農村義務教育辦學的相應責任,統籌解決學校用地,推進中小學校布局調整, 優化教育資源,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督促適齡少年兒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積極探索與新形勢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鎮(街)對本地基礎教育的管理;職能。
2.完善教育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
樹立教育投資是基礎性、生產性和戰略性投資的現代觀念,切實把發展教育作為最必需和最有效的基礎建設,進一步完善以財政撥款為主、社會捐資補充和教育產業自助為輔的多渠道籌措 經費的教育投入體制,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與地方公共 財政體制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保障教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調整財政開支結構,把教育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體系予以保障。要 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到“三個增長”,確保教育投入不低于稅費改革前的水平并逐年提高。制定全區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 費標準和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不斷調整和提高財政支 出中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到2010年,全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 全區GDP的比例力爭達到3%。
確保農村教育發展經費。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新形勢,優先保障農村教育發展經費。省財政撥付的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用于農村教育。
保障學校布局調整經費投入。中小學布局調整所需的校舍擴 建、改建的經費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予以安排。
3.建設高素質的校長、教師隊伍
加強中小學編制管理。嚴格執行《廣東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 標準實施辦法(試行)》(粵機編辦〔2003〕124號),結合我區實際, 核定中小學教師編制,保證學校按編配足教師。加強編制管理,建 立年度編制報告和定期調整制度,壓縮非教學人員。
全面實施教師職務資格制和聘用制。抓好教師資格準入、競 爭上崗、全員聘用三個關鍵環節。教師聘用實行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起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和激勵先進的分配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大對高層次高中教師的引進力度,積極解決高中擴招 后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等問題。進一步完善人才流動和社會服務體系,協調和促進教師合理流動。
落實校長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堅持把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擇優聘任作為選拔任用校長的主要方式。校長聘任實行任 期制,任期4年。任職期間,考核不合格或嚴重失職、瀆職者, 應依法予以解聘并追究相關責任。
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化師資培養培訓工作,促進教師 隊伍的知識更新。堅持新課程改革教師要“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抓好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的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繼續實施“五二五”名師工程,大力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造就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 研究型教師。
4.積極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
精心組織和開展新課程改革,健全領導機構,保障課程改革 順利進行。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研究,強化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教學整合,開發具有本地和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中小 學新課程改革實驗要適應素質教育要求,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 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索和推進考試與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適應課程改革的學校辦學管理和辦學效益評價體系。通過實施初中教育質量工程,不斷深化我區初中教育改革,探索提高初中教育教學的有效辦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初中 教育質量。
5.全面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區、鎮兩級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的精神,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成長特點,積極探索新時期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區中小學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教育,誠信教育以及文明 習慣教育,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加強青少年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到2007 年,全區建立一個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發揮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所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不斷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結合僑鄉實際,通過鄉土教材、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一步促進德育工作與生活實踐的結合。開發和整合社區德育資源,優化社區育人環境,形成學校、社會、家庭有機結合的德育網絡。
6.全面落實扶貧助學有關規定
認真落實中央的“兩免一補”政策,完善我區經常性扶貧助學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繼續完善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免收書雜費制度,對適齡入學的貧困殘疾學生,要給予優先資助。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學費減免制度。廣泛開展社會扶困助學活動,
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社會團體等捐資扶困助學,構建立體幫扶網絡體系。
7.積極探索辦學體制改革
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為示范,以社會辦 園為主體;義務教育以政府辦學為主,以民辦教育為補充;非義務教育實行靈活、開放、多樣的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形成公辦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積極推進非義務教育公辦學校進行 多種辦學體制的改革試驗,鼓勵和促進各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努力創造有利于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和辦學環境,積極探索民辦教 育的各種有效途徑和模式。加強對本區民辦學校的管理,鼓勵和 扶持民辦教育事業,大力推動各級各類民辦教育,特別是民辦高 中階段教育的發展。
8.建立全民終身教育體系
我區兩所職中要不斷充實設施設備,擴大辦學規模。加快杜 阮職中的發展步伐,使其早日辦成省重點建設專業學校、省實訓 中心建設學校和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為此,杜阮鎮政府要 積極籌措資金,在2006年新建一幢49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區的職業中學,促進全區職業技術教育的穩步發展。
完善與我區產業結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高中階段 職業教育發展速度,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要加強重點專業、示范專業、職業教育實訓中心的建設,建成集學歷教育、崗前職后培訓、
專業資格證書考核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中心,使中等職業教 背畢業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產業結構和就業市場變化的需求。
完善鎮(街)、村文化科技培訓體系。重點辦好示范性成人學 校,充分發揮鎮(街)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和各種農業技術推廣、 培訓機構的作用。堅持開展農民的職業技術和實用技術培訓,逐步實現農業科技和職業技能教育進村、入戶。
完善各類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體系。各行各業管理人員、科 技人員以及工作人員都應依據實際工作、生活需要和自己的興趣, 選學一門或幾門實用技術或接受某種職業訓練。大力實施“富民 培訓計劃”,圍繞市場選課題、圍繞資源搞開發、圍繞項目搞培訓, 做到推廣一項技術,培訓一批人才,開發一個產業(產品),致富 一方百姓。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