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區環市街道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功能 黨建引領銀發服務 托起幸福“夕陽紅”
字體:[大] [中] [小]
【頁面調色: 】
清晨,與伙伴們在社區長者學苑練習舞蹈;午間,到“益食堂”享用三菜一湯營養餐;閑暇時,參與社區議事和志愿服務——這是天福社區居民區阿姨的多彩退休日常。在蓬江區環市街道,像區阿姨這般安享幸福晚年的2.5萬余名長者,正見證著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的迭代升級。
近年來,環市街道大力實施社區服務力提升行動,聚焦長者需求,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社區銀發經濟,推動優質養老服務嵌入黨群服務中心。長者學苑、銀齡課堂、康養中心、長者飯堂、銀發零工區、老年故事會……越來越多長者在社區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晚年。
“食”有所依
助餐服務暖人心
上午11時,群星社區“益食堂”內飯菜香氣四溢。“食堂的飯菜實惠,每周有20多道家常菜,每頓都不重樣。”劉婆婆的稱贊道出了長者們的心聲。
目前,環市街道共有天福、群星、石沖、聯合等4個社區長者飯堂,通過“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多元籌資模式,為周邊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如今,長者飯堂日均助餐200余份,累計惠及長者超6000人。
去年起,環市街道還以“公益+低償+市場”模式,開展“社區飯堂暨愛心餐桌”活動,鏈接25家熱心餐企攜手助餐,讓長者們在“家門口”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在江僑社區僑囍餐廳,60歲以上長者花10元就能享用叉燒飯等特惠套餐。
針對行動不便群體,石沖社區攜手“騎行之家”黨支部,發動熱心騎手上門,至今已送餐1.6萬多份。“支部經常號召大家參與志愿服務,作為黨員,應該發揮帶頭作用。”外賣騎手黃耀斌就是其中一員,經常利用訂單間隙義務送餐。
“醫”有所靠
健康服務延伸至“家門口”
走進江僑社區康養中心,理療床上的錢阿姨正在體驗艾灸服務。“康養中心離家近,服務周到、環境不錯,還時常推出一些免費的長者護理公益服務項目。”近段時間,錢阿姨經常到這里問診檢查、理療養生。
江僑社區常住人口約8000人,其中60歲以上長者600多人。為了讓居民小病小痛就近問診、享有更多健康服務,去年底,社區與天輔安中醫綜合診所合作,由社區提供場地、診所投入資金,在黨群服務中心二層打造康養中心,派出專業醫生、理療師駐點服務。
健康是幸福養老的基礎,是每一名長者的心愿。環市街道積極對接社會組織、醫療機構等,推動更多的專業醫養服務嵌入社區,為老年人提供陪護照料、醫療護理、健康問診等服務。
在群星社區,聚焦老年人慢病管理,社區聯合江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光明眼科、僑邑牙醫、德圣堂中醫館等,常態化舉辦健康義診活動。每季度開展一輪隨訪,為長者們量血壓、測血糖、按摩腿腳;同時組建家庭醫生微信群,每月宣傳健康生活常識,推送養生保健視頻。
環市街道還推出“蓬友優享”項目,組織醫療機構進小區擺攤,開展“家門口”的義診、宣傳等便民服務,今年以來已累計開展活動20多場次,服務長者2000多人。
“為”有所樂
銀齡力量煥發新生機
下午3時,在石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六樓的銀發零工區,65歲的居民王叔正在編織手工藝品,既充實退休生活,又可以賺點零錢幫補家計。
這些年,石沖社區建成首家建在黨群服務中心的“零工市場”,還與企業合作為退休后有余力的長者提供手工藝品制作、代加工等零工專崗,已幫助近300名退休長者在這里接上了手工活。
除了讓退休長者再就業,環市街道還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培訓機構合作,舉辦各類長者學苑、銀齡課堂,豐富長者的退休生活。目前,已有青少年宮、貝佳智家、玲杏家文化教育、哆來咪鋼琴文化藝術等8家培訓機構與社區達成合作協議,共同舉辦書法、舞蹈、聲樂等適老課程。
在豐雅社區,退休后的嚴阿姨幾乎每天都帶著樂譜,到黨群服務中心參加聲樂公益課。“社企合作,既辦公益課程,也設低償服務,取得的收益按約定反哺社區建設,讓社區養老服務得到不斷提升。”社區黨委書記歐陽泳秀表示。
環市街道更激活銀齡治理力量。例如,江僑社區動員退休教師擔任“益家學堂”講師,辦班授課豐富課程;耙沖社區邀請老黨員舉辦故事會,深入小區走訪化解鄰里糾紛。目前26個社區培育銀齡志愿者超千人,形成了“以老助老”的特色服務生態。
相關附件: